泰國帕拉育政府於2014年5月22日發動政變上台至今,終於在經過兩年的制訂與不斷修正後,於今年8月7日順利完成新憲法的公民投票程序,預計在2017年底時舉行大選還政於民。
根據泰國選舉委員會公佈的正式記票結果,此次公投投票率為59.4%,共有約2,900萬左右的選民投票,其中廢票比例約3.15%。開票結果顯示,有61.35%的民眾接受新版本的憲法;另有58.07%的民眾同意由參議院與眾議院共同推舉新總理。這部新憲法將成為泰國史上的第20部憲法,但是這部新憲法充滿許多不民主的設計,是否能順利讓泰國政治就此走上民主穩定之路?令人懷疑。
首先,在新憲公投之前,軍政府先通過「新憲法草案全民公投法」,明確規定蓄意抵制全民公投行為視為違法,將處以10年以下有期徒刑或20萬泰銖以下的罰款,並將被剝奪五年的參政資格。恐嚇手段引發的寒蟬效應,衝擊新憲法的正當性。另外,此部憲法還有臨時條款,規定在生效後的五年內,用指派的方式產生參議員,並可和眾議員一起選出新總理,這意味著軍方仍掌握了決定未來新總理人選的權力。
第二,此次憲法分16章,共279條,厚達105頁,因此許多民眾根本不了解新憲法的實質內容,也很難從網路上找到完整的憲法版本,軍政府也只製作摘要版的宣傳手冊便宜行事。根據調查顯示,高達33.9%的民眾表示只了解此部憲法兩成的內容;只有8.4%的民眾表示其了解新憲法的八成內容。顯見政府並未透過積極的宣傳讓大眾了解新憲法的內容,只是不斷透過活動要求民眾出來投下贊成票。
第三,在投票結果出來之後,軍政府與各方輿論都表示這是執政當局的勝利,也將在之後的國會與總理選舉中獲勝。但如此的想法恐怕太過樂觀,畢竟同意新憲法的民眾不見得是支持軍方執政,很大部份可能只是希望可以盡快走完程序,盡早舉行大選,結束軍政府統治。
若拿2007年的新憲公投與其後的大選來做對比,就可以清楚了解。2007年8月19日當時執政的蘇拉育軍政府,同樣制訂出一部不太令人滿意的新憲法,但在軍政府的強力打壓與動員之下,順利以57.81%通過,並在當年12月舉行大選。可是大選的結果,依舊是由親塔克辛的政黨獲勝,囊括480席國會議員中的233席。顯見新憲公投與其後的大選之間並沒有必然性。
第四,民主黨與軍方的關係漸行漸遠。以往民主黨、皇室、司法與軍方被視為曼谷傳統保守勢力,但此次民主黨黨魁艾比希公開反對新憲,認為新憲法並無法解決包括國家發展、社會矛盾與貪污腐化等當前泰國社會的重要問題。
在艾比希表達反對新憲之後,也影響了南部省分對於新憲的看法。根據選舉結果,穆斯林泰南三省:北大年、陶公與也拉紛紛投下反對票,同時這三省所開出的廢票分別高達7.43%、7.11%與6.54%。另外,民主黨內另外一名大將素貼則公開表達支持新憲的立場,不禁讓人擔憂民主黨內部是否因為新憲而造成分裂,對於其後的大選恐將造成負面影響。因此往後軍政府與民主黨的關係,以及泰南治理政策,恐怕都是泰國政局穩定與否的變數。
泰國希望藉由這部新憲法走上民主與穩定的道路。對軍政府來說,首要之務在於能否透過這部憲法達到和解的目的,畢竟泰國這十餘年來的政治動亂已經造成國家相當嚴重的損失。此次公投結果,全國一共有23省的贊成率低於五成,分別是北部的五省,其中包括紅衫軍大本營的清邁與清萊等;以及北大年、陶公與也拉在內的南部三省;另外東北部則一共有包括廊開、孔敬、烏隆他尼在內共15省表達反對。
由此看來,軍政府並未取得北部與東北部民眾的認同,同時又失去泰南三省的支持,因此往後執政之路恐怕阻礙重重。
*本文於中央廣播電臺臺灣觀點節目播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