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ndefined

清早泰國各寺廟,都有僧侶外出化緣的習俗。而民眾將食物放入托缽中,稱之為「供養僧 ใส่บาตร]」。很多新聞媒體和民眾,卻說成了「布施」。雖然意義上這兩者分別不大,一般人也往往分辨不清、不加重視。於是特別在網路上搜尋相關解釋,探究它的內涵和用法。以下是相關的解釋說明:

n7bg103d33.jpeg

何謂布施?以財物普分給他人為布,克己惠人為施。人以自己所有的給與那些需要的人叫「布施」。具體而言,心生「慈悲喜捨」,以醫藥、飲食、衣服、臥具、金錢、財物等一切褔利與人,而拔除人之痛苦、給人以安樂,名為「布施」。或以舍宅、林園、產業、金銀、財寶一切資具供給佛、法、僧三寶門中為布施。喜捨的人稱施主,所施雖有種種不同,而以施與財物為本義。布施是因,施者可得大福安樂之報是果,故布施名為種福田。

3e800002da0581d58d9.jpeg

然而,「布施」與「供養」,這兩個名詞,總覺得有些混淆不清,不知有何分別。其實「布施」與「供養」兩者的意義相差不多,只是「上下」的區別而已。如以財物、醫藥、飲食……等一切資用,布施給佛、法、僧三寶,以及父母老師和尊長,謂之「供養」,以表其敬意。如以財物、醫藥、飲食……等一切資用,供養一般所需乃至貧病的人,謂之「布施」,又叫惠施。

單就「供養」二字,在此分為兩方面來解釋。對於出世法方面:為資養三寶,上供一切諸佛菩薩,奉以香花燈明飲食資財等物,謂之出世供養。對於入世法方面:供養世間父母師長及一切有情眾生尚在塵俗纏垢之中者,為入世供養。本著佛與眾生平等,人人皆可成佛的原則,諸佛是已經成佛的如來,其餘聖賢是將近成佛的如來,所以說布施即是供養。一切有情眾生,只要一轉念向善,而發菩提心者,回頭是岸,總有一天,也會成佛的,所以說供養即是布施。

100724oj0s2ejyjut9qiq0.jpg

供養布施,不但是物質的,也可以是在精神方面的「法施」,也就是法供養。經云:「諸供養中,以法供養為最勝」。就是世人行持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,不飲酒等五聖戒,也可以謂之五種供養,亦可說是五種福田。

*部分內容摘錄自慈光山資訊網

 image.png 臉書專頁點擊按讚,可以同步追蹤部落格最新貼文,及臉書專屬即時資訊分享!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佛教 泰國 布施 供養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cky L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